网站首页
健康科普文章
中医养生 传染病防控 儿童青少年健康 健康生活方式 六条新风尚 慢性病防治 母婴健康 女性健康 心理健康 职业健康 重大疾病科普
健康科普课件
心理健康 中医养生 重大疾病 卫生应急 儿童防性侵专栏 母婴健康 慢性病 健康生活方式 合理用药 儿童青少年健康 地方病 传染病防控 创文创卫
健康科普视频
中医养生 急救常识 传染病防控 儿童青少年健康 妇科 合理用药 健康生活方式 慢性病防治 母婴健康 心理健康 职业健康 重大疾病科普
宣传海报
传染病防控 儿童青少年健康 六条新风尚 慢性病防治 母婴健康 心理健康 创卫宣传 中医养生 重大疾病科普
专家讲堂
我要留言
首页> 健康科普文章> 传染病防控> 正文
立即下载
编号:1387273
格式:word
大小:14kb
来源:昭通市疾控-白子匡


艾滋病防治小知识
| | 2023-07-11

艾滋病是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通称。很多人“谈艾色变”,歧视艾滋病病人,说明很多人其实没有真正了解艾滋病,且不知道如何防治艾滋病。

上世纪80年代初,科学家首次在美国的男性同性恋者中发现艾滋病病毒(HIV),随后世界各国均有病例报告。我国在1985年的入境旅游者中首次发现HIV感染者。

艾滋病是由艾滋病病毒感染人体导致的慢性传染病。该病毒主要攻击人体的免疫细胞,使人体的免疫系统受损,从而导致机会性感染、肿瘤、器官衰竭等,最终致人死亡。由于艾滋病病毒比较狡猾,变异较快,目前还没有一劳永逸的长期有效的疫苗。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现在大行其道的传播方式主要是性接触传播。而预防性接触传播最有效的手段是全程规范使用安全套。相关知识要点:

1. 从外表无法判断一个人是不是艾滋病病人。判断有无感染HIV的依据是实验室检测结果。目前几乎所有的医疗机构、疾控机构均可开展HIV抗体检测。

2. 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

3. 正常的生活接触如握手、拥抱、共同进餐等不会传播艾滋病。

4. 多性伴者、性病患者、男男同性恋者感染艾滋病的风险相对较高。

5. 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孕期、分娩、哺乳3个阶段。感染HIV的母亲可到妇幼保健机构通过母婴阻断措施降低母婴传播的风险。

因为艾滋病病毒自身的特性,现在还没有有效的治愈手段。感染者和病人可通过服用抗病毒药物遏制病毒的生长繁殖,重建和恢复人体免疫系统,提高人体免疫力,以达到控制病情的目的。相关知识要点:

1. 全市11县(市、区)人民医院均设有抗病毒治疗点。

2. 目前的抗病毒药物能有效抑制病毒在体内的复制,但需终身服用。

3. 人体感染HIV后如不治疗一般可存活8-10年。早期规范进行抗病毒治疗,对人的寿命几乎没有影响。

4. 通过抗病毒治疗可使体内病毒达到检测不出的水平,这时的感染者几乎没有传染性。

5. 抗病毒药物并不能彻底清楚体内的病毒,中途停药将导致病情反复甚至耐药。

6. 抗病毒药物也可用于暴露(指有感染HIV的风险)前后的预防用药,有需要者可在抗病毒治疗机构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永善县健康科普资源库
ICP证:滇ICP备13002071号-8 CopyRight 2016-2022 版权所有